老师的书房|梦珂:阅读是一次密切的邂逅

Body
编者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房,不仅是放置书籍的有限空间,更是理想的燕居之室、读书人的精神角落。置身其中,思绪已然飘至无限的大千世界,思想在此碰撞,灵感在此生发,可贵的精神气质在此熠熠生辉。
本学期,中文系(珠海)继续连载“老师的书房”系列文章。本期推送,邀你一起造访梦珂助理教授的阅读空间,品味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审美价值和思想之光。

一、书房陈设:至拙为美,初心依旧
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梦珂的书房,“简约”定是不二之选。
一台书桌,一个衣柜,便构成了她的书房。与其他老师的书房以学术书籍为主不同,在梦珂的书架上,漫画书占据更大的比例。她说:“学术类书籍大多放在了学校,书架上的是一些爱看的漫画。”
幼时,小人书、漫画书都是她的启蒙读物。进入小学,悬疑小说和推理杂志也成了她心爱之物,而她看的最多的是名著改编,如《悲惨世界》《一千零一夜》,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都是其玩伴。那时纯粹而不杂功利的阅读,成了她珍贵的回忆。
当被问到其印象最深的书籍,梦珂选择了《红楼梦》。她反反复复翻阅品鉴了庚辰本、甲戌本等各个版本的《红楼梦》,这并非出于研究、工作的需求,而是兴趣使然。高中时期,即使《红楼梦》被读到掉页,她依然会拿起破旧的书籍继续品味,出于真挚纯粹的热爱,不掺杂半分功利性的阅读追求。

二、阅读方法:与时俱进,精鉴细酌
进入中文系后,为了备课和写作,期刊和学术书籍在梦珂阅读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其阅读方式也从纸质阅读为主转变为无纸化阅读——阅读需要兼顾兴趣和工作。
对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选择,梦珂更关注效率的最大化。梦珂习惯于在iPad上阅读,电脑阅读时则会打开Obsidian(一个类似于One Note的笔记软件)进行记录。这个软件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使用Markdown语法进行笔记内部的内链,它的标签功能也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快找到并标记同类笔记出现的位置,此外该软件的草稿笔记二合一的功能可以帮助她更高效地撰写论文草稿。

作为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梦珂对原典阅读和作品选读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在阅读原典还是译本的选择上,她认为书籍的类型和翻译的精准度是重要因素。
对于能够看懂的中译本书籍,读者选择中译本阅读即可;对于无法理解的译本,若原典是读者熟悉且擅长的语言,便可以选择原典阅读。同时,对于读者而言,选择较著名、较老牌的出版社更为保险。另外,对于大众认可度较低的作品与作者,梦珂总会带有“到底好不好”的疑问,亲自一探究竟。她在研究时也常抱以这种思想,将眼光放到未被挖掘的作品与尚未受到广泛认可的剧作家上。
三、学者思想:拔新领异,闳识孤怀
无论是阅读还是学术研究,往往能够体现思考的自主性。梦珂提到,自己在阅读同一时期的中外作品时,会特别结合作品的时代特征对中外作品的异同做出原因推断。
比如在其博士论文构思初期,她发现汤显祖时期和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在时间、形式上都有相似性,除开文本形式都特别长之外,戏剧都采取简单的表演形式,呈现一种bare stage(空舞台,即没有布景、道具等装饰的舞台)。同时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形式也是相似的。在自然主义戏剧之前,是没有“第四堵墙”这个概念的,观众是被承认的,其和演员几乎是在一个对等的亮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就必须要面对观众进行说学逗唱。
谈到个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时,梦珂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解释:首先,作为普通读者,在阅读时有这种个人体悟值得欣喜,因为这可以反映读者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她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散思维。然而,当这种观点需要讲求学术性时,就需要查阅相关的论文,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具备创新性,同时在撰写自己的学术论文前查阅相关资料,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正因如此,梦珂特别强调“好奇尚异”的重要性。她认为本科阶段的旺盛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同学们不应将自己局限在某一领域,而应该放开视角去探索自己对文学的兴趣,无论是学术类书籍还是非学术类书籍,是文学作品还是畅销书抑或是网络小说与漫画,都可以广泛地涉猎,收获独特体悟。
四、戏剧研究:别具一格,璞玉浑金
在阅读戏剧作品时,比起戏剧的形式,梦珂更关注戏剧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因为戏剧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推进和解构,所以不同形式的戏剧会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对于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哲学来说,戏剧的伏笔与前后呼应较为重要,但是如果用这种标准去看其他的戏剧流派,如德国的先锋剧团,则不符合标准。
梦珂坦言,自己在阅读戏剧作品时的关注点与阅读普通文学作品并不相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当她阅读戏剧作品时会在脑海中构想作品呈现的不同形式。例如,她会思索这部戏剧能否采用独角戏的形式进行改编,又是否可以用自然主义的方式进行演绎,但她也承认由于受到研究方向的影响,在阅读很多文学作品时都会思考能否将其搬上舞台。
在戏剧演出和戏剧文本的关系上,梦珂以东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对史铁生《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而成的、长达五小时的话剧《酗酒者莫非》为例,指出这部话剧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淳朴和真挚,导演努力地尝试用传统的东欧戏剧形式将想要表达的一些common sense (常识)解构,呈现在大众面前。
对于上演的戏剧,梦珂真正关注的,是这部戏剧给她带来的此前未加设想的新视角以及新问题。作为一名剧评创作者,梦珂分别从两种剧评模式对剧评和戏剧的关系做出论述。第一种是介绍导向型,这种剧评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选择,是一种完全商业化的模式,主要适用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类戏剧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另一种是批评研究型,这种剧评更具有学术性,提供了观察戏剧的新视角,而提出的新问题也值得大家的理性分析和探讨。
此外,对关于戏剧中人物行为的不同学术观点,梦珂认为它们都是特定时期下的产物。以学界热门的“哈姆雷特的延宕”为例,对于哈姆雷特的精神分析研究以及类似学术观点在热门的同时也是过时的。哈姆雷特的延宕其实是现实主义的戏剧观点,是基于1940—1950年代的视角分析四百多年前的戏剧。但如果把目光推后五十年,以研究戏剧舞台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所谓的“延宕”说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伦敦的环球剧场在探究四百年前戏剧的表演形式时,发现当时的观众和演员处于比较平等的位置,“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实际是表演者在舞台上和观众的互动。
五、推荐阅读:《神们自己》
《神们自己》的科幻性相比于《三体》较弱,但是其哲学内涵较为深厚。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相较于初高中生能够接受的限制级较高,在这个年龄阶段阅读这本书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